设为首页今天是

北宋皇族赵椿后裔徙居豫西鲁山和山西阳城等地探秘〔网站首发〕之二

2015-11-15 22:19| 发布者: admin| 查看: 162204| 评论: 0

摘要: 朱元璋好心误杀赵友善 刘伯温在辅佐朱元璋打天下的时候,得知豫西鲁山赵村有名士赵良诤,系宋徽宗六世孙,为人仗义,文武全才,礼贤下士,便有心推荐赵良诤出山。刘伯温千里迢迢来到鲁山,与赵良诤一起畅谈国运大局 ...

朱元璋好心误杀赵友善

 

      刘伯温在辅佐朱元璋打天下的时候,得知豫西鲁山赵村有名士赵良诤,系宋徽宗六世孙,为人仗义,文武全才,礼贤下士,便有心推荐赵良诤出山。刘伯温千里迢迢来到鲁山,与赵良诤一起畅谈国运大局,二人相谈甚是融洽。赵良诤问刘伯温:贤弟如何知道我?伯温回答:令尊一计定华运,保拇指让汉人子弟都能握兵器,天下谁人不知?你家祖传盘龙棍法,炉火纯青,世人争相传名。赵良诤说:尊道之人,以善为本,世人之事,不闻为高。刘伯温说:我与你同为一道,替天行道本是天理,能解万民苦难是修道之根。赵良诤说:年老体衰,万事不虑。刘伯温劝导他:我求你出山是顺应天意,你不答应是违背天意啊!赵良诤回答:刘贤弟请谅解,我刚才是与你斗嘴呢。我有两子跟随你去,任凭差遣如何?到天下太平了还我两个儿子。刘伯温双手合十,高兴地说:太平盛世还你两个侯爷可好?求一不从,送两位,生意好做。二人当场击掌约定。

    赵良诤的两个儿子赵友和、赵友善经刘伯温举荐给朱元璋,得到重用。友和文采好,任行军主簿参议;友善文韬武略,能征善战,不到一年,独当一面,任监军御史,遇到强敌常常亲自上阵杀敌,威望越来越高,连军中主帅徐达见了也敬重三分。

    中原统一后,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建立了大明王朝。1370年,朱元璋开始对当年追随自己建功立业的文臣武将论功行赏。他封6人为公爵、30多位将军被封为侯爵,正是他们出生入死,东征西讨,才换来朱元璋的大明天下。赵友善因为战功卓著被皇上封为治安侯。朱元璋对待勋贵大臣不薄,给予高官厚禄,赐给他们大量土地,也算对得起他们。这些贵族战功大,享有很高的社会特权。朱元璋还颁给他们一枚神物——铁券。有铁券,人就跟猫一样,好像有九条命,死过一次还能转世。本人或子孙犯罪,可以免死数次。但是,铁券不是使人一次次复活的神药,而是引诱功臣加速犯错、加速自杀的速死铁牌。仗着有铁券,不少人迅速腐化变质。杀人伤人、恃强凌弱、霸占土地、逃税漏税、奸淫妇女、吃喝嫖赌、贪污纳贿,甚至造刀枪、穿龙袍的都有。在朱元璋看来,这些功臣对王朝的长治久安构成严重威胁,因此要无情地清洗。尤其对其子孙构成威胁的人,必须除之而后快。只有杀,才能确保他以及嗣君控制住军队,不丢宝座。他扣在功臣头上的罪名也非常模式化:谋反和连坐。他一杀就是一家人,有的杀人手段十分残忍。整肃运动一波接一波,朱元璋先后肃清胡党、处理空印案、郭桓案,逮捕危害百姓的官吏,几场大案,杀戮官吏接近10万人,试图用别人的鲜血浇灭自己心头的怒火。

    朱元璋建都南京之初,霸业已成,志得意满,开始猜忌成性。刘伯温看到朱元璋当上皇帝后,虚怀若谷、从谏如流的一面正在消失,而骄横之气正日益滋长。故在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刘伯温在追随朱元璋11年之后,经过多次请辞,终于如愿以偿退休归田。刘伯温看透朱元璋诛杀功臣的心思,力劝赵友善以请假探家之名,也归隐田园,给皇帝来个有去无回。同时还劝友和离京谋取外差避祸,赵友和谋了个远去山西洪洞筹建移民司的差事,因此弟兄两人在明朝初年的大清洗中得以幸免。

    明朝洪武后期一年夏天,朱元璋独自在阳寿宫闷坐,心情惆怅,自思当年创业打天下时一班文臣武将群策群力,而今孤家寡人,小事自断,大事茫然。突然想起老臣赵友善,功高德重,受封治安侯,后因病请假探家,隐而不返,若能召回,必能陪伴左右出谋划策,了慰朕心。随即下旨,差人到南阳卫管辖的鲁山宣赵友善回京。到达赵村侯府,赵友善素装与皇差见面,以年老多病为由,坚不出山,并给差官五十两白银打发回京。皇差回京复命,言称“侯爷有病,不能回京”。皇上下旨,“有病抬回京城”。差官二次往返鲁山回京城交差,称“侯爷病故”,皇上大怒:死了取头回来。皇差三次到赵村,传旨:侯爷病故,取头回京。赵友善自知已经犯了欺君大罪,遂拔剑自杀,由差官带头回京复命。皇上见到人头还有鲜血,警觉醒悟,忙问事情缘故。差官把三次见到侯爷经过详细禀报皇上,深知误杀赵友善,后悔莫及。下令铸造一个金头,并封治安侯子孙世袭封号。

再说鲁山县赵村治安侯爷被逼自刎后,人头由皇差带回京交差,侯爷府家人天塌一般,乱作一团。炎热夏天,急于给侯爷下葬,可是没有头颅。家人赶紧修书一封,派得力家人快马加鞭到山西洪洞找到大爷赵友和,让他赶紧回来处理丧事。赵友和接到家书,当即昏倒,大哭不得、明笑不行,悲痛至极,回书一封,“在任守职,不能回唁,三纲五常,君叫臣死臣不死不忠,父叫子亡子不亡不孝,兄长于弟,弟亡兄将亡,弟葬后我回故乡。”特别嘱咐“自暗不扬”。大爷回信后,家人准备给侯爷安葬,并铸造一个银头随葬。皇帝所赐金头也送到赵村,侯爷家人嚎啕大哭说:“金头银头,也不如俺的肉头”。赵村赵姓家族“金头爷”“银头爷”的典故由此产生。当时赵友善家人为了避免皇帝疑心,按照大爷赵友和的意见暗暗把侯爷下葬。由于侯爷随葬物品有金头、银头和珠宝瓷器等贵重东西,怕日后墓穴被盗,出殡时特意安排了四口一模一样的棺材同时出灵,至今也不知道治安侯爷真棺埋在哪里。

赵姓家族多才俊,自古英才辈辈出。赵友和、赵友善为明朝建立立下功勋,赵友善因为有功于明王朝被封为治安侯,其子赵升(因崇拜赵必昇祖德,故重名纪念)世袭侯。南宋赵村赵姓先祖赵必昇著的《朝野类要》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完结,后赵升接着续写,终于大功告成,把续写的《朝野类要》献给明朝永乐皇帝,手稿由其后代保存流传至今。

赵友善曾孙赵琏(因崇拜先祖赵琏,也重名纪念)。赵琏因为抗倭有功,载入《鲁山县志》。嘉靖二十六年(公元1547年)夏,倭寇肆虐江浙闽沿海地区,连绍兴府境内曾任过三朝大学士谢迁的庄园也被抢劫一空。因此,有御史上奏说,整个东南沿海地区的倭患已经失去控制,建议派遣一员有权自主行事的高级官员到这个地区,以便根除倭患。于是,明朝廷改任右副都御史朱纨为提督浙闽海防军务,巡抚浙江,抵御倭寇。正是在这个大背景下,聪明干练、膂力过人、武功精湛、轻财重义的鲁山赵村赵琏、赵相兄弟率领着300多名乡勇,应诏奔赴江苏淮安投身抗击倭寇的斗争之中。嘉靖二十七年初,倭寇北扰江苏,赵琏身先士卒,勇猛杀敌10余人,其部属也奋不顾身,一举将敌击溃,首战告捷。赵琏因忠勇受到嘉奖,赏给冠带,并拨给马步兵500名,开至泰兴黄桥驻守。嘉靖二十八年四月十九日倭寇来犯,赵琏一边遣人飞速向上报告,一边积极部署出击。不待大军会合,赵琏即与弟赵相抓住战机,进击倭寇。赵琏英勇无比,一马当先,连杀数敌。赵相身负重伤,仍浴血奋战。所部士气振奋,同仇敌忾,杀得倭寇惊慌逃遁。赵琏率部穷追不舍,战至如皋印庄、新沙洲、新河口,又斩敌800多人。大营闻捷,发重兵支援,俘敌枭首,大获全胜。朝廷授予赵琏南阳汝州卫右所百户加指挥职衔。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赵琏因病获准回鲁山疗养,次年去世。赵琏的好友时任山西道监察御史的浙江余姚进士宋勺为其撰写了碑文,铭曰:“赵君鲁阳义士,孝以承家,义以应世,威平倭寇,功在社稷。”赵琏墓碑现仍存于赵村南岭。到了清朝,乡人李绿园创作长篇小说《歧路灯》,还以赵琏抗倭的事迹为素材,写了“谭绍衣召见授兵权”、“谭念修筹兵烟火架”、“王都堂破敌普陀山”、“谭绍闻面君得恩旨”等主人公参与抗倭的情节。

抗倭英雄赵琏的曾长孙赵有麒就是现今赵村、尧山、下汤、董周、汝州等地赵姓的直系始祖,其曾次孙赵有麟是鲁山城东汇源办事处大王庄村赵庄赵姓的直系始祖。两支赵姓后裔如今已经繁衍万余口人,是鲁山赵姓的主要支系。

 

赵友和洪洞移民立新功

 

由于当初刘伯温到赵村访贤时答应过赵良诤太平盛世归还两个儿子,所以明朝洪武年间大清洗开始之前刘伯温设计让友和、友善兄弟二人离开朝廷避祸,赵友和得以到洪洞筹建移民司、赵友善才能够隐居老家赵村。

明朝统治者平定战乱后,为了恢复生产,制定了移民垦荒为中心的振兴农业的措施,决计把农民从狭乡移到宽乡,从人多田少的地方移到地广人稀的地方。至此,开始了我国历史上延续五十年的移民活动。明朝大移民主要是从山西和江浙一带往中原地区河南、山东、安徽等地移民。从各种历史资料上证实,明朝大移民开始于洪武三年直至永乐十五年,移民十八次。其中洪武年间十次;永乐年间八次。涉及十八个省,五百个县,八百八十一姓。元朝末年,农民起义不断爆发。元军出其精锐,对农民进行了残酷的屠杀。后来,朱元璋出兵江淮,派徐达、常遇春北伐,进取山东,收复河南,北定京都,元帝出亡漠北,结束了元末长年的兵灾,但水、旱、蝗、疫已使中原之地“死亡百姓无数,村庄城邑多成墟”。山西与河南、山东、安徽等地相比,却是冰火两重天。中原地区的兵乱及各种灾疫很少波及山西,那里大部分地区风调雨顺,连年丰收,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丁兴盛。说明当时山西比较安定,再加上邻省难民流入山西,山西人口更加稠密。

为了统筹移民工作,朝廷在山西洪洞县洪钧庙组建移民司,组织人口稠密、没有经历战乱的山西民众移民到饱经战乱、人口锐减的中原地区,恢复生产,休养生息。明统治者定出的移民条律是“四口之家留一,六口之家留二,八口之家留三”,同姓同宗者还不能同迁于一地,好好的一家人便被拆得七零八散。山西人口稠密,而当时的洪洞县又是晋南最大、人口最多的县,担负民众外移自然首当其冲。洪洞移民司组建后,动员山西民众移民河南、山东等地,客观上对促进各省人民融合、尽快繁荣中原地区经济起到了积极作用。赵友和正是这次山西大移民的主要负责人。他不辱使命,勤勉创新,使得朝廷下达的移民中原艰巨任务顺利完成。

自古移民都是一项复杂而又繁重的事务,留恋故土、民心难劝、害怕移民是老大难问题。明朝政府为了使移民能顺利进行,曾颁布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如发放棉衣、川资(迁移路费)以及安家、置办农具的银两,到那里土地可以“自便置屯耕种”,还免其赋税三年。赵友和受命筹建移民司,又长期供职移民司,为完成朝廷下达的移民任务,他亲自制定移民二十四字歌,即:“民心顺,朝纲兴,家族旺,亲系情,仁至上,克治礼,人移活,国运宏”。友和依据二十四字歌制定移民原则,方便各州县官府办理移民事务。为给大移民带好头,他开始从赵氏近族亲人中动员,以亲情带国运,遂下令在洪洞、阳城周边查找赵姓族人率先移民,做出榜样。这样,先祖赵汝昮留在山西当地的一支族人成为首批移民对象。赵友和很快查清楚近族各个支派的血缘关系,并亲自到各个家族支派家里拜访,动之以理、晓之以情,动员亲族回归河南祖地定居。让亲族自己选择定居地点,移民司发放路费,妥善安置。首次回迁河南祖地的有:尧甫四世孙赵依从阳城县壁头村迁到河南济源轵城镇深井里,传至十世祖赵倦,生有五子,即长子鼎新、次子维新、三子崇新、四子佑新、五子成新。赵依十一世孙赵维新于清朝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率先迁至鲁山县沙河南燕楼村定居,其长子赵起龙一支后迁居新华区滍阳镇宋村、湛河区曹镇赵庄(山头赵)等地;赵依十一世孙赵鼎新之长子赵启家于清朝康熙三十年(公元1692年)由怀庆府济源县轵城镇迁居鲁山东十里楼张村,人丁兴旺,渐成鲁东望族,后代散居燕楼、楼张等地。尧昌后裔迁到巩义皇陵,尧俊后裔迁到新郑,尧峰后裔迁到郏县。明朝洪武三年到洪武六年,赵友和动员赵姓近族率先移民河南各地,并免税三年。此后,山西大批移民开展起来了。

在那时候,没有银行,更没有存款,老百姓最重要的财产就是房子和土地,要他们离开,就像现在宣布剥夺某个人的全部财产性质是一样的,没人愿意走。洪洞县地处交通要道,北通幽燕、东接齐鲁、南达秦蜀、西临河陇,洪洞县北关的广济寺又是唐宋以来的驿站,明朝政府在这里设局派员,集中移民队伍,发放川资凭照,这都是意料之中的事。山西《洪洞县志》以及洪洞县《大槐树志》记载,明永乐年间,当地官府曾七次在大槐树左侧的广济寺集中泽、潞、沁、汾和平阳没有土地的农民以及人多地少的百姓迁往中原一带,并给所迁之民以耕牛、种子和路费。寺旁有一棵“树身数围,荫遮数亩”的汉槐。当地官府人员在树下为被移之民办理手续,登记造册,按所去地点编队,然后发给一应物品。为了怕移民人员逃跑,官府就把需要迁移的人员用绳子绑上串起来押送着走,需要大小便了,人们会向负责押运的管理人员叫道“把我的手解开”,到后来就直接喊“解手”,于是又发明了一个新名词——“解手”,在明代以前的书籍里你是看不到这个词的。河南人爱背抄手走路,那是因为两手在长途押解途中被反绑,遂成习惯。后世河南各地流传的河南人“爱背抄手走路”、河南方言说上厕所叫“解手”都是这次大移民留下的文化印记。明朝大移民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历史最久的一次有组织有计划的民族迁移行动,涉及人数达百万之众,包含汉、蒙、回三大民族。其声势之大,范围之广,旷古绝今。对促进我国民族交融,文化交流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

赵友和娶朱元璋远族妹子为妻,内封郡主、外封诰命夫人,育有两个儿子,长子赵洪杨,任职洛阳,其后人散居洛阳附近;次子赵洪生,任许昌府尹,后人也定居当地。赵友和去世后被家人运回老家鲁山赵村“老坟垭”祖坟安葬。

    

    梳理以上鲁山赵村赵姓的发展渊源,考证河南鲁山、洛阳、许昌、巩义、新郑、济源轵城和山西阳城、洪洞等地的赵姓家谱,可以得出上述几个地方赵姓血缘关系清晰、脉络分明的结论,他们都是“靖康之难”后隐居避难在伏牛山地区的大宋太宗余脉、宋徽宗十九子汉王赵椿的直接后裔。几百年来,这些赵姓子孙与各地土著人杂陈而居,既有交流和融合,也必然有矛盾和竞争,正是在这些不断发生和消解的矛盾和竞争中,克服了惰性,激发了聪明才智、生机和活力。也正是在一代一代婚配、交流和融合中,优化和提高了生存能力,激活了各种潜在素质,在我国中原地带的民族融合史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