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今天是

党的二十大新闻中心举行第三场记者招待会 法治中国建设领域取得五项重要成就

2022-10-20 11:30| 发布者: admin| 查看: 321537| 评论: 0

摘要: 党的二十大新闻中心举行第三场记者招待会法治中国建设领域取得五项重要成就2022年10月20日 星期四 北京青年报10月19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新闻中心举行记者招待会。中央政法委副秘书长訚柏,最高人民法 ...

党的二十大新闻中心举行第三场记者招待会

法治中国建设领域取得五项重要成就

2022年10月20日 星期四 北京青年报
10月19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新闻中心举行记者招待会。中央政法委副秘书长訚柏,最高人民法院党组副书记、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院长、一级大法官贺荣,最高人民检察院党组副书记、分管日常工作的副检察长、一级大检察官童建明,公安部党委委员、副部长、国家移民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许甘露,司法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左力(自左至右)围绕“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引 努力建设更高水平的法治中国”主题与记者交流。供图/新华社

    昨天上午,党的二十大新闻中心在梅地亚新闻中心二层新闻发布厅举办第三场记者招待会。围绕“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引 努力建设更高水平的法治中国”的主题,中央政法委副秘书长訚柏,最高人民法院党组副书记、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院长、一级大法官贺荣,最高人民检察院党组副书记、分管日常工作的副检察长、一级大检察官童建明,公安部党委委员、副部长,移民局党组书记、局长许甘露,司法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左力与记者展开交流。从法治中国建设、司法公正、司法为民、社会安全稳定、公益诉讼,到知识产权保护、公正文明执法,经过多年努力,法治中国建设取得累累硕果。

    谈法治中国建设

    全面依法治国总体格局基本形成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开幕会上的报告中23次提到了‘法治’,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法治工作的高度重视。”訚柏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指引下,法治中国建设领域取得了五项重要成就。

    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深入推进。訚柏用三个“第一次”来概括:在党的历史上,第一次召开中央全会专题研究部署全面依法治国,第一次组建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一次召开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

    全面依法治国总体格局基本形成。制定法治中国建设规划、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法治社会建设实施纲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全面依法治国的顶层设计不断完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不断增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加快形成。10年来,制定和修订了159部中央党内法规。

    司法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司法体制机制实现了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司法机关85%的人力资源集中到了办案一线,人均办案数量增长了20%,结案率上升了18%,一、二审裁判生效后服判息诉率达到了98%。

    社会公平正义法治保障更为坚实。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障机制不断完善,人权法治保障显著加强,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水平不断提高,切实保证了人民群众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承担应尽的义务。

    谈司法公正、司法为民

    让群众在司法案件中感受公平正义

    新时代的10年,人民法院深入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贺荣透露了一组数据,人民法院受理案件数量从2013年的1421.7万件上升到2021年3351.6万件,结案标的额近50万亿元。在这个过程中,司法公信力不断提升。我们在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依法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严格公正司法、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加强法院队伍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明显成效。

    谈及未来,贺荣表示,将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落实统筹发展和安全,依法惩治犯罪、保护人民、定分止争、化解矛盾,切实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确保社会大局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牢记“国之大者”,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我们将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精准服务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对国企民企、内资外资、大中小微企业一律平等保护,加强产权和知识产权司法保护,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精准服务‘六稳’‘六保’,实质性化解行政争议,用严格的制度和严密的法治保护生态环境。”

    贺荣还提到,要依法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继续贯彻实施好《民法典》,依法公正审理教育、就业、养老、住房、婚姻等涉民生案件,继续巩固“基本解决执行难”成果。严格公正司法,继续依法纠正冤错案件,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纠纷实质性化解,服务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自觉接受监督,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此外,还要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把党的二十大部署的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落实落细,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谈全面依法治国和司法行政

    减证便民清理证明事项2.1万多项

    记者会上,左力说,将聚焦“一个统筹、四大职能”,进一步扎实推进司法行政工作取得新成效。

    “我们将加快完善依法行政的制度体系,行政立法工作将展现新的作为。我们已推动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等一大批重要的行政法规的制定和修改,全面开展法规规章的备案审查和专项清理工作。”左力表示,同时,将切实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行政执法协调监督将开启新的篇章。包括全面推行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即行政执法公示制度、行政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加快推进省市县乡四级行政执法协调监督工作体系建设,已首次统一了全国行政执法的证件标准样式以及6支综合行政执法队伍制式服装、执法标志,推动“减证便民”清理证明事项2.1万多项,加强了行政复议的监督,10年来各级行政复议机关办理了行政复议案件190多万件,案件的纠错率平均达13.6%。

    在加强监督管理方面,刑事执行工作将迈上新台阶。左力表示:“我们推进了监狱工作标准化规范化法治化建设,全面排查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案件,健全案件办理责任制,强化制度刚性约束,重拳整治违法违纪问题。”

    坚持法治为民,公共法律服务也实现了新的突破。左力表示,目前,我国基本建成了覆盖城乡的公共法律服务网络,目前全国已建成了实体平台57万多个,60多万个村(社区)配备了法律顾问,服务热线设置了2000多个座席。进一步完善了国家统一的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制度,同时保障律师参与诉讼、查看复制案卷、调查取证等执业权利,发展壮大律师、公证员、司法鉴定人、仲裁员、人民调解员等法律服务队伍。

    谈社会安全稳定

    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安全的国家之一

    许甘露说,当今中国成为世界上公认的最安全的国家之一。记者会上,他分享了一组数据:我国是命案发案率最低、刑事犯罪率最低、枪爆案件最少的国家之一,每10万人口的命案是0.5起。10年来,刑事案件、安全事故等“五项指数”大幅下降。2021年,杀人、强奸等八类主要刑事犯罪、毒品犯罪、抢劫抢夺案件、盗窃案件的立案数和一次死亡3人以上的较大的交通事故数较2012年分别下降了64.4%、56.8%、96.1%、62.6%和59.3%。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明显提升,2021年,根据国家统计局调查,安全感达到了98.6%,较2012年提升了11个百分点。

    一系列惠民利企的政策举措也为群众创造了极大便利。许甘露说,全国公安机关主动改革治安管理、户口管理、交通管理、出入境管理,围绕人民群众出行办事息息相关的“身份证”“驾驶证”“出入境证件”三大证件,不断优化流程手续,率先推出了“网上办”“异地办”“一门通办”“全国通办”。公安机关负责的60项行政许可所需要的审批和颁发证件,办理的时间均大大短于法定的时间。近5年来累计为群众节省和减负的成本达到了2200亿元,惠及亿万人民群众。

    展望未来,许甘露表示:“新时代新征程上,全国公安机关将着力防范化解影响社会稳定的各类风险隐患,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继续集中打击整治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违法犯罪,更加注重发挥法治、科技、社会的力量,更加注重改革警务体制机制,更加注重加强基层基础工作,不断增强新时代公安工作的科技含量、创新分量和群众力量。”

    成就

    形成独具特色的公益司法保护“中国方案”

    探索建立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制度,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也是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项重要举措。检察官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肩负着重要责任。童建明介绍,五年来共办理公益诉讼案件71万多件,平均每年14万多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公益司法保护“中国方案”,也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最高检先后部署了“保障千家万户舌尖上的安全”“公益诉讼守护美好生活”等专项公益诉讼检察工作,推动解决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等领域人民群众的关切问题。

    最高检明确提出“双赢多赢共赢”理念,五年来,98%的行政公益诉讼检察建议在诉前都得到了有效整改;检察建议不能落实的,提起诉讼3.5万件,99.7%获得人民法院裁判支持,努力把这些案件办成“法治样本”。

    童建明说,新领域公益诉讼工作也在不断拓宽,顺应人民群众对公益保护的新需求,公益诉讼立法这些年也在不断完善:2017年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修改时,确定检察机关可以提起公益诉讼的有4个领域,包括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食品药品安全、国有财产保护、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2018年以来,全国人大常委会修改、制定相关法律时,又进一步增加了8个新领域,包括英烈权益保护、未成年人保护、军人荣誉名誉权益保障、安全生产、个人信息保护、反垄断、反电信网络诈骗、农产品质量安全等。各级检察机关认真落实法律赋予的职责,加强这些新领域公益司法保护,办理的新领域案件占比已经达到20.7%。

    热点

    “昆山反杀案”彰显“法不能向不法让步”

    童建明表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刑事犯罪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杀人、抢劫等严重暴力犯罪大幅度持续下降,危险驾驶、电信诈骗等新型危害经济秩序、社会管理秩序的犯罪大幅度上升。据此,检察机关在保持对严重刑事犯罪从严追诉的同时,认真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和少捕慎诉慎押刑事司法政策,充分适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增进社会和谐。

    刑事案件诉前羁押率从2012年的69.7%下降至今年前9个月的28.3%,这充分体现了司法的文明和进步。秉持客观公正立场,办理“昆山反杀案”等一批有影响性的正当防卫案件,向社会彰显“法不能向不法让步”的理念,鼓励公民见义勇为、弘扬社会正气。

    对诉讼活动的法律监督也在不断强化。童建明表示,最高检会同公安部建立侦查监督与协作配合机制,目前已建立了3600多个协作办公室,促进监督更有力、配合更顺畅。2013年至今年9月,对认为确有错误的刑事、民事、行政裁判,提出抗诉11.9万件。创新巡回检察工作机制,改进对监狱刑罚执行活动的监督。法治建设既要抓末端、治已病,更要抓前端、治未病,最高检汇总分析司法数据、典型案例,围绕校园安全、窨井管理、网络整治、安全生产等问题,发出了第一至八号检察建议,推动治罪与治理有机结合,努力从源头上预防违法犯罪的发生。

    关注

    推动健全大数据等领域知识产权保护规则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贺荣表示,10年来,人民法院坚持严格依法保护知识产权,有力服务创新驱动发展和科技强国建设。

    目前,知识产权审判范围已经涵盖专利、商标、著作权、商业秘密、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植物新品种、地理标志等权利保护以及不正当竞争、垄断行为规制等相关案件,纠纷类型越来越多样。2013年以来审结一审知识产权案件273.8万件,年均增长24.5%。司法保护的范围和力度不断加大。

    激励创新创造的能力和效果更加彰显,贺荣举例,出台涉及植物新品种权、商业秘密保护、惩罚性赔偿等司法解释,依法保护发明创造和创新主体合法权益。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套牌侵权等违法犯罪,促进种业自主创新。出台意见服务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司法,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依法审理电商平台“二选一”“大数据杀熟”等案件,不断加强对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和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保护,促进数字经济、平台经济规范健康发展。

    谈及中国法院保护知识产权的下一步工作,贺荣说,将推动健全大数据、人工智能、基因技术等领域知识产权的保护规则。她同时强调,要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司法,加强行政执法和司法机制衔接,依法规范和引导资本健康发展。

    文/本报记者 蒋若静 董鑫  统筹/徐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