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今天是

【弟子规四十讲】第三讲 落实圣贤教诲,一生造福社会

2022-3-11 10:12| 发布者: admin| 查看: 638005| 评论: 0

摘要: 世界,社会,家庭的安定,关键在于每个人的心念。假如一个人时时为人着想,家庭、社会就会圆满安康,一个孩子假如从小能设身处地为人着想,那他从小的起心动念就在培植自己的福分。因为这份存心,他知道读书志在圣贤 ...
    世界,社会,家庭的安定,关键在于每个人的心念。假如一个人时时为人着想,家庭、社会就会圆满安康,一个孩子假如从小能设身处地为人着想,那他从小的起心动念就在培植自己的福分。因为这份存心,他知道读书志在圣贤,要把学到的道德学问好好地去奉献这个社会,。他一入社会造福,他的福分就愈来愈大,到了老年福报现前,就可以安享晚年。
   一个孩子从小接受圣贤教育,弘扬圣贤教育,他的生命从小就有价值。从小读圣贤书,他长大造福社会,他的智慧与日俱增,他会愈老愈值钱,许多晚辈亲近他可以得到很多人生启示,减少无谓的摸索,那他的生命到老都有价值。孔老夫子随已逝,但他的精神长存,垂范后代,所以当孩子从小接受圣贤教诲时,就知道用真诚,用爱心去经营他的人生,相信他这一生就会永垂不朽。
   当我们要培养一个人的仁爱之心,从哪里开始呢?我们仔细往根本上去讲,一个人对父母不孝敬,他会对其他人孝敬么?《孝经》中讲“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爱自己的父母而去爱他人,叫“悖德”。
   对我们恩德最大的,莫过于自己的父母,怀胎的辛劳,生育,养育,教育的付出。所以孝对一个人很重要。一个人没有学,孝道,那他的恩义,道义的人生态度就没法形成。当孩子的恩义道义不长,就会长利害。俗语说“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他喜欢的就尽力去争取,不喜欢的,就翻脸不认人,而利害是瞬息万变的。今天没有利害,兄弟可以和睦,明天因为父母财产,可能会马上翻脸。
   离婚率上升,是因为把婚姻也变成了利害,离婚率上升,直接影响到下一代的教育,还会带动犯罪率的增长。今天的婚姻不好,根源在从小没有学孝道。“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我们一定要从“孝”开始教。
   而《弟子规》就是从“孝悌”扎根。在开始学习前,先要确立正确的学习态度。“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开太平”是果,“继绝学”是因,通过学习圣贤智慧,让自己有仁爱的观念,思想。开出世界和平的果。
   除了立志,我们还要“学贵力行”,学一句经教,一定要做一句,所谓解行相应,我们的道德学问才能提升起来。何为“道”,走字底加一个首先的“首”,真正有道德的人首先能够做到,才是有道德的人。
   感悟:“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谓之悖德”自己的父母都不孝顺,却口口声声对另一个人说爱,这是违背道义的。是呀,人性最基本的德行都做不到,又如何去做别的。学贵力行,自己接触弟子规有一段时间了,想想自己连最基本的“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都做的不够好,学过的知识,并未践行,学再多也无济于事。吃一堑,长一智,以后着重放在力行感悟中.
 诸位朋友,大家下午好!早上我们提到,学习一开始的态度很重要,提到了“学贵立志”,要先立定志向就会有无穷的动力,去驱使我们不断的进步成长。第二个,“学贵力行”。我们现在要学中国文化,要学圣贤的学问,我们也不要很担心说我现在才开始学来不来得及?其实最重要的是,学一句我们就做一句。很多人说等我学好了再来教孩子,等我学好了再来帮助别人,等我们学好了,来不来得及?来不及。现在学一条做一条,光是这样的精神就会感动你的孩子,感动你的学生。我们很多的老师,之前比较少熏习中国文化,他们也是抱持着跟自己的学生一起学习的态度,往往这样的态度,孩子看了也很欢喜,因为我们把好学的态度演给小孩看,给学生看。
   有一个幼儿园,他们就教导孩子,吃饱饭以后要有礼貌,起来的时候要跟同桌的老师、同学说“大家请慢用”之后,再拿着他的碗跟筷子去厨房自己洗,所有的孩子就养成习惯。他们的老师同样也这么做,每个老师吃完向他们一鞠躬说,“大家请慢用”,所有的孩子都会会心的微笑。诸位朋友,为什么?这些孩子的心中就在想:老师也跟我们一样,要有礼貌,要遵守这些规定。其实我们跟着孩子一起做,那个效果非常好。
 还有个孩子,刚好那次吃饭,全部的老师、同学都吃完了,只剩下他一个人。这个孩子吃完以后站起来,对着桌椅、板凳深深一鞠躬,说“大家请慢用”,所有的老师看了都笑出来。但是我们感受这个孩子很老实,说一条、学一条就做一条。一个人要先学老实,再学灵活,这样学问才会成就。假如一开始就学灵活,对老师的教诲,说了五条,挑三条来做。好,脑筋也很灵活,但是很可能学问会不扎实,到时候会被自己的小聪明给害了。
   除了力行以外,接下来我们要了解,学习也要重视它的顺序,它的次序。《三字经》上有一句话,“为学者,必有初”,读书它是有次第的,“小学终,至四书”,就是把《小学》这本书学好,接着学四书五经。《小学》是一本朱熹朱夫子编的童蒙养正的书籍,这本书教导孩子怎么孝养父母,怎么尊重长辈,还有整个生活当中洒扫应对之礼。这本书有看过的朋友举手?还不少。这本书距离现在已经快一千年,历史比较悠久,它很多当时候的生活情境跟现在已经有差别了。
   而为什么学《小学》这么重要?因为孩子从小先扎做人做事的根基,这个根基扎好了,他读其它的经书,他就不是只有读而已,他懂得要落实在与人相处当中,他懂得要落实在生活当中,所以这个根基一定要扎。因为这本书离我们比较远,我曾经看过,也只能看个六、七成,很多术语都不懂。后来我翻了《小学》之后又翻《弟子规》,对《弟子规》这本书非常的感动,也非常赞叹。因为《弟子规》是清朝时候编的书,离我们才几百年时间,很近。而清朝的李毓秀夫子,他就是根据《小学》里面最重要的内容,把它抓出它的纲领,编成这本《弟子规》;离我们的生活是完全相应,没有一句做不到,而且也把《小学》的重点都包含进来。李毓秀夫子他编这本书,还是依据孔老夫子在《论语》里面一句很重要的教诲,这句教诲提到“弟子规,圣人训”,就是提到“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就是根据孔老夫子提的这句话,把它举出了七个纲目,编成这本《弟子规》。
   所以,我们把《弟子规》学好,就是把《小学》的根基扎好。假如《小学》的根基没扎好,直接读四书五经,孩子读愈多会跟生活脱节。有些孩子经读的很多,但是他会拿着《论语》里面的经句跟爸爸妈妈辩论。有个孩子六岁左右,有一次他妈妈在批评他,他就跟他妈妈说:妈,你有孔老夫子的温良恭俭让吗?你假如做不到,你也没有资格说我。他妈妈心里一震,现在都已经用经典的言语在跟我反驳,那再读下去会怎么样?
   我有个长辈,她带着她的孙女,那个孙女要叫我舅舅,带到我们家,我爸爸妈妈都在。一坐下来就开始对她的孙女讲:来,我们背英文给这些长辈听。这个小女孩也非常的纯熟,我相信绝对不是只有表演给我们看过,一定是上演不少出了,所以她也很自在。然后她的奶奶就开始问:苹果怎么讲?小女孩说:Apple。雨伞怎么讲?小女孩说:Umbrella。问了好几个都对答如流,突然这个小女孩反问她奶奶一句话,她说:奶奶,书本怎么讲?她奶奶说:我怎么会知道!小女孩说:奶奶,你怎么这么白痴!
   孩子假如没有学会做人做事,学的知识、看的书愈多愈傲慢。“傲慢”是求学问一个很大的杀手,傲慢心只要生起来,学问很难有成就。所以《礼记·曲礼》提到“傲不可长”,这些都是以前的圣贤人给我们很重要的提醒。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返回顶部